读历史,活学活用靠的是什么?相同的问题用古人的方法好还是创新好?

活学活用靠的是自己勤于思考和勇于改变。
勤于思考才能把历史联系到自己现在的经历,为现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从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还要勇于改变自己,不能史书看看,感叹一下就完了。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后,要持之以恒的把自己往好的地方改变。
用写文章促进思考
我是用写历史方面文章来倒逼自己思考的,写文章就是输出的过程,有时候读史书,读完没有很深刻的体会,等到写文章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思考。
下定决心改变自我
有了思考,吸取了经验教训,还要努力改变自我,理论联系实际,趋吉避凶。这样才算活学活用。
古人的主意好还是自己创新?
这个根据具体情况了,需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
读历史,要怀着【无用】之心。
因为不这么做,就难以在晦涩难懂又浩瀚如烟的史料中探索历史的真相。
培根说“历史可以明智”,这话本身没错,但不代表我们读历史的“用处”是拿历史事件套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表面看起来类似的情况,做出同样的选择,也会因为许多实际不同的因素而获得不同的结果——比如说,从表面看,袁绍刘表立庶子导致败亡;曹魏吸取教训限制宗亲导致被司马家窃取江山;司马家又吸取教训广树宗亲导致八王之乱。在这个反复“教训”的过程里,历史真的“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这不是历史的全部,你没去详细分析袁绍刘表立庶子的原因,没去仔细研究曹魏禁止宗亲的过程,没去考究司马家是不是从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就广树宗亲、宗亲什么时候才开始掌权,你就因为表面相似的情况开始套,那是南辕北辙,是错的。如果想着读史可以套用历史人物的经验,那会死得很惨的。怀着【有用】的想法去读历史,最后会变得【没用】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读历史可以参考和借鉴,并不影响活学活用,真正精通历史的人没有一个是照搬使用。
如各个时代的变革,历史上变革的次数很多,其实都有类似的地方。和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
开国将领、功臣,为打江山立下了汗以功劳,当天下平定以后,皇上给他们加官、进爵,赏封地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世袭制度,就意味着他们二代、三代、...N代,一出生就享受国家待遇。在初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矛盾就会加剧。因为高端资源总是被这一部分人占有,而其他老百姓的资源越来越少。
所以,最先改革的李悝里面就有一条,凡世袭爵位超过三代的一律取消一切待遇,降为庶民,想要重新获得待遇,去参军、打仗建立军功。
后来吴起在楚变革直接照搬这一条。
商鞅在秦的变法也用了这一条,只是把军功的等级更加细化,很大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功,至于吴起的失败,与楚悼王的去世太早有关,整个效果都是不错的。
成功的理由千万个,失败的原因却殊途同归
读历史,不仅学习成功的案例,同时也在学习失败的案例。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就是:
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三国演义》里曹操要杀吕布的时候,问刘备的意见如何,刘备什么话都 不用说只回答了一句话:“你没看到丁源、董卓的下场啊”。曹操一想:“对呢,为小子不停背叛人,我要是放过他,他肯定也会背叛我”。有了这个教训,就把吕布给杀了,避免留下后患。
因为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咱们读历史,参考古人相关的案例和方法避免自己犯相同的错误。能创新当然更好,毕竟时过境迁,很多影响成败因素都不一样了。
不知这样回答是否符合要求
对历史独特的认知和分析。古法与创新的相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