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怎么学习才能达到古人的才学?

估计是不可能了,你读读清朝人大文豪纪晓岚的诗和文章,和汉朝贾谊的文章(即使是司马迁的《史记》),三国曹操的诗赋,也读读唐宋大家们的诗词,就感觉清朝纳兰这些大文豪的文章、诗词与汉唐宋的名文诗赋相比就像古代打油诗。民国的所谓文人大师,更是写不出一篇汉韵的诗词文章,都写不过一位政治伟人的诗。即使不提倡白话文,中国汉唐时代文学精魄也是无人能及。
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京剧,本来就是文化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抛物线形。
这和蛮族两次入主中原也有直接的关系,元曲就是迎合蒙古贵族而生的,作为从文化沙漠而来的统治者,不具备汉族贵族高级文化涵养的蛮族,文人们创出了通俗易懂的小曲,元末明初要创出了半白话世俗小说。
大明一朝致力与恢复汉文化,也收获颇丰。但满清入关后,大搞文字狱,删改四库全书等古籍,对汉文化的破坏也是摧毁性的(比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始皇焚书坑儒事实如何8成史家持未定论观点,有5成人认为烧的只是民间儒生的书,有2成人认为是儒生捏造诽谤秦始皇。不挣的事实是焚书坑儒持续时间极短极短,是偶发事件,而文字狱不同,整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计有百余年。
民国动荡后提倡白话文,直到今天。
汉古文化虽然跟未断,但变了土壤,断了花果,再从新施肥是否能结出原来果实?真的很难。
时代不同,对才华的衡量不能一味与古人标榜,其实古人并不比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学识丰富。
但古人为何有才华横溢之辈,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专注与价值!
古人号称学富五车,但考虑到古时文字载体的体积,所谓学富五车其实不过是一本课本。
但是现在我们阅读的大多数文字都再无休止的掺水,以至于读书学习事半功倍,无用信息过多,且内容繁杂,难以对某专业深入钻研。
而古人惜字如金,所学尽是经典,且更为专注,珍惜重视知识。
所以在现代想要达到古人的才华,就必须做到能够从水货中寻找干货,读有营养价值的书籍,学习是认真专注,不可一目十行,一遍而过。
假如你读书学习有头悬梁,锥刺股那种精神,一定能达到古人那种才学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凿壁偷光
把古人的才学作为自己才学的一个努力目标,其现实意义是大成问题的。古人的才学,是在他那时的高水平,放到现在,高仍旧是高,不过不能适应现代需要。你去求职,简历用骚体写,面谈时说些“多乎哉,不多也”,大概一分钟就被刷掉了。跑到酒店里,大概只能受到孔乙己的待遇。
如果是搞古典研究的,看得懂、分析得来,是必要的,也会来一篇不是必需的。再说,现代的理念等等古人根本不懂,一个现代小学生的见识比古代状元高得多,不用奋斗就已经超出古人的才学了。
看见过一篇余秋雨为一个景点写的《铭》。这其实是在为难他。他选择了用文言写。于是暴露了他的古文根底,而且用古文腔调讲现代的事,想不“非驴非马”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