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开始学习从什么入门?

答:古代读书人从发蒙开始像是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什么的,但是应该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古代文化人琴棋书画皆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个人的兴趣书籍,他们从上“学前班”开始,发蒙教材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从论语开始背诵五经、四书,然后开始讲解经义,一直到太学,也就是钻研经义,只不过程度不同.我说的是明清时代的,在之前就不清楚了。
一般孩童三四岁入学,开蒙时用的书籍,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字数不多,内容浅显的书,一方面教孩子认字,一方面也学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阶段的主要功课是认字、写字!
而后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之后,开始上学习《笠翁对韵》、《广韵》、《尔雅》、《说文解字》等等,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只是储备了可以学习一些深奥的知识了。
这个时候就要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学习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这些非得十年寒窗甚至一辈子勤学不辍不可。其学习顺序,首先是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序,是先《论语》、继《孟子》、再《中庸》,后《大学》;再来是五经,诗、书、易、礼、春秋的顺序来学习。
在这里必要说一下古代人学习到论语、孟子、中庸的阶段必须要在其中选一段文章作为以后立身处世之根本。以后做人做事所有的准则都会在里面寻找,在做事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时候也会在这篇文章中寻找自己的行为准则。
比如“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这是《原道》的中篇!书中的意思是“先生,书中说古有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现在我们有六民,也就是士农工商再加上和尚,道士。这样一来种地的人就少了,做工的人就少了,经营买卖的人也就少了,而坐享其成的人自然就多了,工商农自然付出的也就比以前多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天下就要大乱了?百姓就要造反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答:古代读书人从发蒙开始像是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什么的,但是应该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古代文化人琴棋书画皆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个人的兴趣书籍,他们从上“学前班”开始,发蒙教材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从论语开始背诵五经、四书,然后开始讲解经义,一直到太学,也就是钻研经义,只不过程度不同.我说的是明清时代的,在之前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