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今天我在这里只来谈谈如何让孩子更自信的话题。
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品质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自信是良好品质中的重要一项。
一般情况下,在和睦、温馨、民主、友爱、知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比较自信。父母的呵护、关心、褒奖、鼓励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心里暗示,使他们变得勇敢、乐观、开朗、自信。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从容、淡定、自信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性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主、自立、自信意识。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不必事必躬亲或者指手画脚。只要孩子能够做就放手、放心地交给他们完成。如果没有做好或者把事做砸了,也不要求全责备。可以适当地点拨、鼓励,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失败几次后他们就知道如何做好事情了。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锻炼和磨炼,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面对自己的业绩,孩子自然会自信满满。
家长平时要经常和孩子互动交流。可以是讨论某些话题,也可以是进行某些游戏等。交流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学会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试着接受他们新奇的观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并给予肯定。孩子得到认可,心里愉悦,就会自信。和孩子同做游戏,一般情况下,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人为地让着他,一切按游戏规则进行,让孩子自己体会成功与失败。孩子好胜心强输几次后就会自己想办法,逐渐就会战胜家长,那时他们会很骄傲很自豪,自信心随之就有了。孩子有信心挑战家长,也就能够有信心挑战别人。
有激情、有斗志、有信心、有能力、乐观、开朗、阳光才是孩子应有的样子。
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赘述了几句,纯属邹邹。家长想要获取有关提升孩子自信心的信息,希望你们在网络上搜搜名家之言,相信那里会有你们的期待。
,
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去决定于他所在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影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应该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积极的参与孩子的生活里。
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发现其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鼓励,配合学校和老师多用点心思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中的变化。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自信力和兴趣的养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看上去是两个问题,但它们之间其实确有联系。我们先谈自信,再引出兴趣和爱好的引导。
自信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婴儿出生的时候,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主要通过和亲人之间的互动经验来理解自己是谁。
父母、亲戚、老师等亲近的人,在和孩子的相处互动中,反映出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才能让孩子自己感受到。而孩子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关心他、亲近他的人塑造和培育的(或伤害的)。
所以,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是如何与孩子互动的,这对孩子的自信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分享一些通过日常互动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
一、给孩子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
如果日常的生活没有规律,每天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孩子焦虑不安。
而比较规律的生活,让孩子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基本都做同样的事情,孩子心里能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么孩子会感到更安全,觉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当孩子知道应该期待什么,那么他内心可以更安全、更自由地成长和学习。
二、在玩耍时,给孩子适当发挥空间,跟随孩子的步伐。
玩,是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方式。
比如,在沙发后面找到了小玩具;成功的按下了一个按钮于是听见了音乐声;把小球准确地投进了篮子里……孩子就是在玩耍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培养自信的。
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体,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不伤害自己、他人、环境,那么,尽量让孩子来做游戏的引导者,我们跟随孩子的步伐,陪伴和配合就好。这也有利于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和领导能力。
三、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等于代劳。
当孩子遇到困难,有点沮丧的时候,我们可以:
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心里有多沮丧;询问她:你觉得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提供您的观察结果:是不是地毯太软了,所以积木都倒了?询问她:那宝宝有没有想到什么想法?询问她是否想要建议:“我们把积木移到硬地板上怎么样?”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引导得好,恰恰是孩子发展自信、学会处理情绪的绝好机会。
孩子会感受到:妈妈永远可靠,会一直鼓励我,而且,我自己是有能力找到解决方法的人!
四、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感觉自己“有用”和“被需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更加重要,有助于孩子建立信心。
当然,我们分配给孩子的任务也要适龄。并且最好给孩子把具体的要求说清楚。
举个例子,对比较年幼的孩子说:“帮妈妈摆好桌子”,不如跟更具体地跟他说:“帮妈妈在每个盘子上放一张餐巾纸”。这样孩子更有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五、庆祝孩子的成功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看到了你的成长和进步”,很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毕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非常在意爸爸妈妈的看法。
我们可以尝试给孩子制作一个成就相册,记录下孩子达成每个小成就的瞬间,不仅对大人来说是个美好的记忆,也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六、帮助孩子尽量完成眼下正在为之努力的任务
对孩子来说,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孩子正在进行一项对他来说比较“艰巨”的任务,很难完成,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步骤,帮助孩子一点一点接近目标。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我即便做不好,妈妈也不会对我失望,不论我什么时候想再试一次,妈妈永远在那里支持我。
孩子充满掌控感,也会更自信。
七、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总是敏锐地注视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习爸爸妈妈处理问题、管理情绪、与人交往的方式。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能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地坚持下去,那么孩子一定也会学习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大人也不妨在孩子面前,大声地表扬表扬自己:
这个架子好难拼啊,爸爸返工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终于拼好了,爸爸很自豪!
爸爸对自己的夸奖,不仅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榜样,也为孩子应对失败、处理失望情绪提供了健康而积极的参考模式。
越有自信的孩子,越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会为了实践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不顾困难,(这个困难,很多时候也包含了家长的好意劝阻)。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爸爸妈妈更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在孩子 3~5 岁的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在这一时期孩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内疚。
如果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 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很有主动性的,所以爸爸妈妈和孩子互动的时候,需要多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
可是,找到了兴趣,是不是就能坚持下去呢?不一定。
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孩子很可能会表现出放弃的意思,说:
“我不喜欢了”;“我不想做了”。
如果孩子遇到一点小困难,没有自己尝试,而是退缩,或者找爸妈求助,其实孩子内心也很矛盾:
既有对成功的渴望,又有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
虽然看上去有点矛盾,但其实,孩子感到很沮丧的时候,恰恰也是他们发展自信、发展能力和提升意志力的最佳时机。
怎么能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孩子的意志力?
1、当好孩子解决困难的伙伴
举个例子:孩子在桌子上搭积木,全垮了,孩子难受极了。】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理解孩子沮丧的心情。
问问孩子:你知道积木为啥会倒吗?
然后说说我们的观察意见。
比如:因为桌子太高了宝宝够不着,所以积木倒了。
再然后:问问孩子打算怎么改进。
“既然桌子太高,那我们把积木搭在哪里比较好呢”?
要是孩子没想出来,我们再提供建议:“要不要移到木地板上”?
最后,注意在孩子的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但对于孩子能做的事情,不代劳。
2、可以帮助孩子,将困难的任务分解成更可控的小步骤。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举个例子:孩子不敢玩滑滑梯】
如果希望孩子有一天,能独立地、熟练地、开心地玩滑梯,再达到这个“大目标”之前,我们可以这样“分解任务”:
爸妈可以自己先滑一次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这很安全;让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滑一次;让孩子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滑一次;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滑一次;等孩子终于准备好,再放手让孩子自己滑。
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
爸爸妈妈相信我,如果我还没有准备好,爸爸妈妈不会对我失望。
当孩子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才更有可能再次尝试。
在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都有觉得自己“做不到”、“不行”、“不想做了”的时候。
这很正常,这正是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自己能力不确定。
帮助孩子,让他知道,不只是他,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但我们一定有办法,改进一下、坚持一下、再试一次……最甜美的成功,总是出现在“再坚持一下”之后!
一、先说自信培养。
人的自信包括了情感自信、表达自信和事务自信三部分。
1.情感自信。
无事时,需要家长在平时多给温暖、尊重、平等、肢体亲近。少给孩子质疑和否定。否则孩子会有卑微感。
2表达自信。
沟通时,要保证公平公正、最后一致认同。拒绝强压式替孩子做主。否则孩子会不敢表达看法。
3事务自信。
承担事情时,要多引导少要求。多赞赏不否定,让孩子实现自我认同。否则孩子会有挫败感。
二、再说兴趣爱好培养。
1.兴趣的选择
让孩子广泛的接触各种兴趣爱好,以尝试、玩乐、体验、摸索为切入点,选择孩子有快乐感、成就感的那些方向作为培养方向。
2.日常练习
开始一个兴趣容易,难的是持续的练习。时间久了孩子会有负担感,我们要通过赞赏帮孩子形成优越感和荣耀感,保持持续的练习。
3.多迎接挑战
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多参加该兴趣范围内的挑战、比赛等。让孩子有更多经历、更多付出、更多认同感,孩子就把这兴趣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