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穿越历史,独领风骚一千多年?

1、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很高,这个是主要的。
水平不高的话可能会得名一时,但是要得到历代的书法家的认可,并且被称为“书圣”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当时社会,他也是万里挑一的书法家。一个人要想扬名于后世是需要真水平的,一个几百年的朝代能够让我们记住的也就几个人,何况王羲之独领风骚了一千多年。
2、除了书法的技法高超,王羲之在书法的创新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直接推动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完全成熟,尤其是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被称为“新体”,主要是相对于他之前的古法书写而言的,他的书法中侧锋并用,改变了以前纯中锋的书法用笔,把楷书、行书和草书里的隶书的用笔全都去掉,形成了完全成熟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开创了一种新的妍美的书法风格。
3、他的社会地位也对他的书法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羲之本身显赫,当时说的“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就是指的他们王家,他的书法正是在上流社会得到认可,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4、帝王的喜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书法风头一度超过王羲之,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把他的行书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地位,有水平也需要被人推一把,要不然他的书法作品可能连摹本都留不下来,只能成为一个传说,成不了“书圣”了。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昨日在头条写了《学兰亭 知兰亭》。略述了一点浅见和体会。今日继续说兰亭,写兰亭。重点说笔法。因为这是我学习兰亭的起步。诸多师友在问答群热烈讨论,兰亭序的笔法,兰亭序为什么传承千年,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学书的极则。是因为文章富有哲理;其二是章法好,一气呵成,乃为神品;其三则为笔法之美,整幅对笔锋的运用也是登峰造极,点、横、捺、撇,随手应变。其竖画,或悬针,或坠露等等,妙不可言。每一个字仿佛是一个生命体,字字独立,结字上极尽非凡功力。稍加分析:
一、变化之美。“之”字:全文三百余字,之字达21个。各尽形态,丰富多姿。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悟言一室之内,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感慨系之矣。这些都可拿来用于实践,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二、曲头。曲头竖:如“曲”字,尖锋入纸,顺势向右下方略行,转锋向下直行或稍带弯势。再如:少、日;曲头撇:今、咸、感。
三、捺画。捺画是兰亭序中一个极具活力,又富有灵性的笔画,在构字中起关键的平衡作用。 如:及、趣、怀、足、夫、人。
四、回带笔法。如:和、九、有、古、不。这种笔法在兰亭序中亦是习惯运笔方法,蔚蔚壮观。
五、点画。一点一画,点睛之笔。如 永、崇、之、于、为、不、后、兴、与、清。跳跃、灵动,富有生命力。
王羲之的书法只有练王羲之到一定境界后,才能知道王的伟大之处。
说句实话,最开始接触王羲之的书法并没有觉得王羲之的书法有多么的高超,练了一个字后,也没有觉得怎样,索性就放弃了。
我一直坚持的是柳体楷书。在柳体楷书有点模样后,才开始练行书,那时也没有选择从王羲之开始,而选择赵孟頫,练过一段赵孟頫后,忽然有种想知道为什么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的念头,带着这种疑问,我才开始练王羲之。
可是,这一练就放不下了,越练学觉得王羲之的神奇,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必须经过一段刻苦地训练才能写得象,写的好!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一些书法的真谛。所以,到现在为止还在一直地练,以至于从行书练到他的草书《十七帖》。
有些书法人对于王羲之不甚认同,对比,我想说,你去学习王羲之,学习到一段层次后,咱们再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我不十分懂得书法,但作为外行不影响对前辈书法的欣赏。
书法在我的眼中:有大气磅礴者、龙飞凤舞者、雄健洒脱者、镌刻秀丽者等不一而足。但每当看到王羲之的笔墨,总感觉到像跳跃的音符、潺潺不息的流水、浑圆的山峰若游龙巡空之势,高山飞云之意。顿时心生敬仰之情。
不知有没有高人研究过王羲之的书法,解析字体结构、用笔顺序、力度等用机器人书写储存王羲之的字,做成软件用它来练习写对联、诗词、文章等。我觉得应该大有前景,至少也能给诗、词、文章增加几分绝佳的情调及不同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