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黄帝内经》?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基础,经几千年的传承而不衰,是华夏先贤对人体科学的最高探索,尽管是本古典,但其精髓至今仍超前高瞻,无以超越。
其最超前的是对人体自然规律的掌握。如经络气脉,内脏五行学,至今让人羡慕敬畏。穷其现代科技手段无法破译其奥秘,却实实在在的为人类服务。神之又神,玄之又玄。却神而不虚,玄而不空,真实存在,真实的被人实用。所以说《内经》最古典奇书,人类医学的最高最先进的科学之本。
这里探讨一下,古人几千年前那么原始的社会环境,怎发现并编纂这些人体自然规律的内涵的?
这阴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古人把了解描述的比如今三维立体视频还清楚,而且阴阳互动营卫滋生,真的如神,又更胜似神。正因此机理的透彻,所以古人记载许多今人无法想象的凝难症,古人都有治疗治愈的记录。
而今人凝难再凝难,好生怀念先贤。
《内经》在今天,字可认,文可读,意可讲,象可想。但内涵难以言喻,这就是凝惑,最大的中医凝惑。
从观大师名人的讲解,觉得都没错,但吃透理解的包括专家,也不是十分清楚。并多有自我理解,引经据典没有错,却又不是完全正确,与实践相符佐。不然就无凝难症可言。
为什么?"道”也!因达不到"道”的境界。就看不到《内经》的藏象,照文解释,不尽其意。如一风景,你没亲临其境,只是照文猜,差异之大,只有你到了现场才明白。
再如五味,你知甘甜,形圆色红,有把蒂。但你没吃过,把枣梨苹果柿子,李子桔子广柑,一堆放在那儿,你猜说的那个?猜多少次才能猜的到?
这就是奥秘,这就是内涵,就是所需的境界。否则谈何发展,越发迷茫。
此书是一本奇书。其中主要论述人生病的原因,以及人在自然界中受自然影响,器官产生的生化关系。最佩服的是老祖宗把活人气血运行方向,弄的一清二楚,古今无人超越。
其中天文部分,更是把宇宙之中,星宿远行产生的现象,和对地球影响描清析,可惜《太始天元册》没传承下来。
学懂《内经》,估计《道》和《易经》,都能看懂。
这本书,主要是以人道为基础,天道,地道穿插其中,完全弄懂,必须从古书里找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
《黃帝內經》吸收了先秦、秦漢在哲學、自然學科、人文等各方面的成果,構築了以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它歸納出疾病的原因,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房事、金刃、蟲獸、飢飽無常等內外因。這種宏觀歸納方法與西醫微觀的認識方法以及現代生物醫學的模式顯然不同,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是一種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黃帝內經》廣泛涉獵古代天文、曆法、數學、氣象、物候、農業、地理、哲學、歷史、文化、軍事、音韻、音律、人際等各個學科。但它攝取各個學科有關知識,是用以闡明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因而各個門類的知識廣而不深。它是自然學科精神和人文方法的結合體。r
中國的語言文字和中國哲學的重形象、重意境、重聯繫、尚體驗、尚感悟、尚取類比象這些特徵,賦予《黃帝內經》以豐富的人文內涵,但這種民族化的思維模式的弱點是缺乏嚴謹的邏輯,尤其它的五行學說。假如我們只有《黃帝內經》,中醫必然會像中國古代其它各門學科一樣,只能停留在工藝技術層面,不能向近代科學轉化。r
幸運的是,我們還有一部《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以其強大的邏輯思辯力和正確的方法彌補了《黃帝內經》的缺陷。中醫之所以沒有被近代醫學淘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古代醫學活的化石、惟一的熊貓,決不是偶然的。因為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只有中醫,例外地同時擁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兩種思維方法,其代表作分別是《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特別是後者!我們應該慶幸中醫的源上有這兩部偉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