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精髓。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份。
《素问》的精髓部份是: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论,六节脏象论,五脏生成论,脉要精微论及太阴阳明论等……。
《灵枢》中的精髓部份是:
主要论精和神的概念,知,本神,营气,营卫生成,病本,决气及海论,津液,百病始生,天年,通天,及九针等。
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其精髓,我认为就是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充分理解和利用这句话,可终身不得病。其实践及方法,我有拙文:《冬季怎样养生?》里作了回答和介绍。不用吃药打针,可让你吃得香,睡得甜,成为五毒不侵的金刚之身。想知详情,可关注我,查看。此不重复。
《黄帝内经》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厘清思想到行为全过程的生命文化经典。甚至还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阐明了心理路线图的千年经典。
《黄帝内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下面我谨从生命文化的视角,逐一分析:
01.两精相搏谓之神。内经很清晰地给“神”一词做了定义。即“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文化源流,给神的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不认为“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二“神”是多元的,非一元的。只是阴阳两精融合新生命存在。即有多少个阴阳结合的新生命,就有多少神个体的存在。
02.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内经认为,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魂是一种精神的灵动存在和运行核心。一个丧失灵魂的机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或丢了自己的灵魂,就是行尸走肉。
03.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魄,在西式科学,尤其是心理学,是没这个词的。而我们的生命文化范畴里,不但有“魄”这个词,且其地位仅此于神。比如,肝气足的人,其将军魄力,就十分强盛。
04.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作为一个官能潜意识系统,也是中华生命文化特有的提法。一般而言,西式科学认为人是用大脑思考和主宰意识。而我们将“所以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内经看来,人主动和被动甚至消极去看待事物和人自身,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若能积极主动去内活自己和发现外部的世界,人生会更精彩。
05.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人根据自身的本能,并在有经验所记忆的基础上,形成欲望或动念,这个心理过程,是妙不可言的。
06.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当下的人们,将“意志力”,当做口头禅来讲,把“心-意-志”原本三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用一个“麻袋词”笼统搁在一起,往往导致“下决心容易,反悔更容易”行为摇摆不定现象发生。
07.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是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人光有内心远景的良好志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梦想的场景,照进理想的环境本身,就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一个理想的事业,要在尘世中得到关联人的理解和认可,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故有“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的古训。来告诫我们在做现实工作的时候,要准备若干个相对可行的对接方案,从而避免“胎死腹中”的尴尬。
08.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虑,是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思,是积极方向的准备,而虑是万一出现意外情况而准备的预案。思虑是有阴阳二者组合而成的词汇。思虑是一个正反两面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和多环节的细节落实,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
09.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将“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智=知+日。大道至简,从“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都应该修炼一个如同太阳光普照的内心世界,并将前八个步骤酝酿甚至强大的意志力逼迫下,才会产生“理智”的逻辑推演模型和现实行动路线图。
《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用生命文化形式来表达的人类经典。
从“精”到“智”,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绵密过程,人若能做到每个细节都不会产生断点,并能成全闭环,就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人体是如此,由人组成集体(组织),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