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我国医学地位十分重要,怎样才能简单的读懂它?

一部诞生于两千余年前的医史文献,想要既简单又能读懂,恐怕是不容易的。
用简单的方法,古文转白话文,就算读上一遍两遍,能不能懂,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关于《黄帝内经》的诞生年代,现在普遍认同其最终成型于西汉时期,并且作者并非一人,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修改和完善时期,可以说是一部先秦时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想要深入探索这部中医源头著作,就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一、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字、文体知识。
前人在释读《黄帝内经》时就发现一个现象,《黄帝内经》中有诸多韵语,而韵语多出现在先秦时代的文体中。由此可知,想要从文字和字义上理解《黄帝内经》,还是要从源头出发,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字和字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对先秦时期以小篆为主体的文字及字义可以进行较为接近历史事实的解读。因此此书就应当成为读《黄帝内经》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这样从文字方面,就可以避免以今释古的错误。
二、了解基本的版本学知识
《黄帝内经》这部医术流传时间久远,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传世,更有诸多的注、释本。
较为知名的本子有唐朝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明代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清朝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近现代的有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以及郭霭春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甚至还有日本中医学家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素问绍识灵枢识》。搞清楚不同版本之间的流变,及其对比和辨析,也是了解其深邃内容的必由之路。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反映的是当时人对病与医的理解,其中不乏很多经不起现代医学推敲的内容,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在读的时候还是需要辩证地去看待。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反映了当时中医思想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开始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关系和思维体系,如关于阴阳五行和灵与气的建构,这些都是中医代代相传的思想精髓。
读懂《黄帝内经》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尽管现在有翻译过的白话文,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版的更好一些)。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帝与岐伯间以问答形式,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人保持健康长寿的书籍。全书在交谈中采取“上古”与“今时”对比,提出健康问题和解决办法。
要读懂《黄帝内经》,还要了解同时代其他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及古人的哲学思想,掌握“五行理论”,“五运六气”,“阴阳表里理论”等基本理念……
读懂《黄帝内经》涉猎要广,知识面要宽,不能仅局限于《黄帝内经》一本书。要广泛了解古代天文,地理以及人文知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读懂和全面理解《黄帝内经》的基础。
在头条的问答中,多次题问关于《黄帝内经》,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要读懂《黄帝内经》首先要从蒙学从书《三字经》起读,小学终,至四书,如六经,始可读。也就是小学读完了,再读四书,四书读完了,再读六经。国学充实了,才能了解经书的奥密。凡学中医者首先读懂阴阴五行,凡事离不开阴阴五行生克制化的,再从清代名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起读,了解中医源流,各家学派,再深入到《伤寒论》,作者张仲景集上古医学之大成而编著了流芳百世的《伤寒论》。例:清代名医雷丰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x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著成《时病论》一书,可见《黄帝内经》藏有几多的宝贝,那就让我们后学者去发掘吧!
先学一点文言文,手里有一本康熙字典,就能顺顺利利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