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华生命文化的“庐山经典”。
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读法。我谨从养生的视角,来说说“手读黄帝内经”好处。
所谓“手读黄帝内经,是一种用手读经典的方式。”即除朗读、默读两种之外的第三种读书的方式——有场景感的用手抄读。
01.手读养真气。
0101.文据基础。《黄帝内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从养生的视角,这段话的核心句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0102.用手读内经是四季轮回的习惯养成。内经说,在远古时代,对养生道行深的人,时常教导人们说:人在四季中,由于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应四季而回避,不能停留在概念上,需要现实方式来支撑,才有实现的可能。倡导并做到动手抄读内经,就是一个简单易行,成本低和可持续的做法。
0103.恬淡虚无的前提是心无杂念。内经说,人要在心间环境上,保持清静安闲,不要心存杂念。
这样,也只有这样,真气充盈于体内,减少体外邪气干扰。我们知道,字本身是有生灵感的文化存在,一旦人的心与字,培养起来了亲近感,人体内就会无情绪波动。
存在即真理。书法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社会功能的基础,就在于透过书法微运动,可以让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使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
手读内经,一般采用的是规范标准的字体,能让手读主体在规范整齐的系统动作下,激活人体的正气,如此养生,“病邪还能从何处来侵犯人体呢? ”
0104.聚精才能会神。
当下的人们,各种娱乐智能工具过于泛滥,导致气血耗费过度,真气之宗,越来越少。用手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生理养成。这个方式,可以让人们回归到“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的良纯身心状态。
当我们的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干扰的时区跨度越来越长了,人的身体,就能做到“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02.手读内经是文养之始。
将“文化洗洁精”导入日常生活,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文养生命自在体”生理。手读内经时,我们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此时,精、气、神全与自己本心相应。
一方面是起到“持戒”功用。
另一方面,透过字体的笔迹,将“精气神”变无形为有形,让活生生的字迹,显现在眼前,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是提升“美商”指数的经济实惠好方式。
03.文化信仰从敬畏感培养开始。
《黄帝内经》之宋林亿新校正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计81630文;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文;合162篇共147018字。字字玑珠,句句真言,不仅是医家供奉的经典,还是普罗大众诵读的养生宝典。
其中,内经仅“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十字诀”,足以“精神内守”,通达未来。更何况14万7000多字呢?这种中华生命文化,让异族艳羡的地方。当然更应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珍惜和心生敬畏的地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到,口到,手到。手读内经,心手相应,笔纸互动,让我们的心,随着笔迹,游走于“庐山经典”之中,启动的不只是养生学习系统,更是一个“文养生命”之无上荣光的境界。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列其首。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凡一百六十二篇,其包罗万象,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就其理论知识部分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
读黄帝内经,必得有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高度作用的产物。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等。黑洞具有超大质量和超强引力,就连光也难以逃逸,因而人类难以直接观察到黑洞。那人们是怎么知道黑洞的存在呢?因其超强的引力,必然会对周围的天体产生影响,可以通过其周围天体的变化,了解到它的存在
和特性。所以我们在看到旗帜飘动这一现象的时候,要思考是什么让旗帜飘动,当然答案是风。热胀冷缩,最简单的物理知识,所以大规模的降温降雨,高温低温等气象变化肯定对人体有影响。阴阳五行,脏腑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人的外在表现才会有神。
泛读、略读类,浮其表,时间不多,但求有所了解。最快入门方法,首先是网上搜索关键字黄帝内经,到百科了解一下黄帝内经。可以到书店找找相关的书籍,相信现代人注解和解读内经的书籍不在少。网上搜搜关于讲解黄帝内经的视频,喜马拉雅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就不错。其优点就是都是现代汉语,易与理解,费时不多。
精读、研读,要读原著,致力于健康养生的,欲求长生的,黄帝内经不可不读,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基本都是在这个框架内,对内经有所继承,有所阐发。
要掌握古代汉语语法,而且还是医古文。字,就通假字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狭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就汉字发展,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就今天而言,要说的是繁简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识字率不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简体汉字。读黄帝内经一定要读繁体本。就字音,有专门的韵学。古代多是单音节词,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就词,分实词和虚词,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中医药名词,疴,疟等等。句,一般句式,疑问句,陈述句,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修辞,特别是互文,常例秦时明月汉时关,应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如《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常并言,故该句当为客于脉外则血气少,客于脉中则血气不通。
要借助工具书,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等。
借助历代注家,弄通医理。
最早注解《内经》的是南朝全元起,有《素问全元起注》,惜已亡佚。
唐初扬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30卷,书中保存了王冰改动之前的《内经·素问》原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撰《黄帝内经素问》24卷,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
明·马莳的注分为《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九卷。马氏擅长针灸经脉,所注《灵枢》颇为后人称道。
明张介宾著《类经》32卷。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分类扼要而实用,注文义理明朗周详。
清·高世栻著《素问直解》九卷,注解明白通畅,要言不烦。
明·李中梓编著《内经知要》2卷。摘《素问》《灵枢》之要分八类编纂而成,执简取繁,为医学入门读物。
日·丹波元简著《素问识》八卷,《灵枢识》六卷。精选诸家注释,注重考据,持论公允,也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如果你从医还可以在临床中理解验证内经要义,理论联系实践,领会精神实质。
上古三大经典分别为《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这三部经典其源为一,其分为三。
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创立了仰观天象,俯察大地,中之人事的经典--《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成型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创立了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经典--《黄帝内经》被医家誉为是『医学之祖』;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创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道德经》则被道家誉为『万经之王』。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就变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的共同基础都是古天文学,也就是我们必须要熟悉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和地支的物象、易数。
《黄帝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黄帝内经》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是从观天中来的。是古人观物取象,通过观察风气阳光云雾,而抽象提炼出来的哲学观。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古代被称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才能真正领会圣人:“取类比象,天人合一”。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再者应该学习一点医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