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传给谁?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缩影,家谱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在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兄弟姐妹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根本没有家谱可言,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兄弟姐妹间才有了血缘关系。
于是有无血缘关系是人类分辨亲疏的最起码的依据。在文字产生之前,家族血脉的传承是以口述口传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因此才有了“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法。由此可见,在文字记载的谱牒出现之前是有口述家谱的形势存在。
最初家谱只是为了辨别亲疏,凝结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从此家谱中可以看到,一直离不开“别"与“聚"两个基本作用。再之后,家谱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其具有的内涵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了。
家谱的发展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的几个阶段。
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度,宗者为尊。《礼记大传》中解释,“族"指有血缘系的群体,本无尊卑之分。到了封建社会,尤其产生了阶级之后,便有了“宗",在亲族中奉一人为宗主,宗主享有阶级特权,其死后由宗主其子继承。从此,在家族形成了主尊卑从的现象,并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汉代,宗族制度早已由盛而衰,封建领主们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又重新建立了宗族和世族制度。求官之人也要被问及三代,所以两汉时期家谱的功能主要成了恢复宗族的工具。从两汉之后,家谱也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婚姻门第的依据。
一直到五代之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兴盛起来,尤其到了宋、明、清之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城镇商帮的出现,随着社会权力的改变,也促使了士族宗族向平民宗族发展的趋势。
自宋代之后,取士不再过问家世,庶族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科考制度出仕,平民只要有钱、有地位,娶个大家小姐也非难事。
简而言之,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记录,记载其官职、主要事迹、婚姻和子女状况演变而来的。
家谱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一,世系图。
二,家谱正文,按世系图先后顺序编写而成,包括: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官职爵位、享年和卒日,谥号等等。记录长者50余字,短者仅两三字。
三,为附录,记裁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以及其它事项。
关于所问的家谱传给谁?我认为家谱的一般传承方法为:由族长传至族长屋长子,再传至长屋长孙。如果无子可传,可从本家兄弟房中过继一男孩顶上。
总之,现在对家谱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人群,一类很讲究对家谱的修订和传承;另一类对家谱不太重视,或者觉得无所谓。
其实家谱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训、重视家风的蓝本。
当然关于家谱文化以及传承的方式还有很多,只是自己所知有限,也只能说这些了。
感谢您的阅读。
这是我自家的族谱,里面是这么记载的:
族之有谱,所以甄别其世类,明疏戚序,昭穆辨贵贱。俾凡子孙皆有以知其尊祖敬宗之心,亲亲睦族之道也。古者谱牒掌于史氏,明其根柢,溯其本源,使后人亦得以有所依归,而知其本源之所出焉。
家谱续修成帙,须择公正殷实者藏之。夏季宜取出晒,冬至入祠祭祀,呈谱共验,以防蠹鼠伤残,其修辑以三十年为度。
一、家族中的什么人有权持有家谱?
就是要为人公正的人,有威望的人,不能带有任何私心。而且家底需要殷实。
二、家谱如何更替?
家谱修辑以三十年为度。
三、入族谱有什么规定?
1、子孙不得出继异性恶其忘本也。亦不得以异性之子为嗣恶其乱宗也。其有随母入继或有螟蛉者注明某姓之子,均作养子论。2、十九岁以下皆称殇子,不得入谱。如有功族宗族而没者,或婚娶者,虽殇亦入之。3、祀业系血食,修关而烹废,蹈减祖之罪。4、察出有盗卖等情作不肖论。5、世系先纪某处迁始推本也,必味尽图。长子直下叔季旁行,重嫡也。出继者即系于伯叔之下,而本生名下亦不削,不忘本也。子孙为僧尼者不列,但于父名下注其名。从释从道或出家点异端也。远游及寄养于外必注明,望其来归也。乏嗣者取本支下,昭穆相当之人。承继异性不得乱宗也。6、为娼优隶卒盗贼者,于其父名下直书,不列名,能改悔者,补出示观,惩之义也。7、世略首重名,次书字,重成人也。书号重名德也。生卒必书,为忌祭及迁葬也。七十以上书寿,尊老也,故必详书其地,重祭扫防侵没也。或死于非命,必书之纪实也。8、初娶曰配,再曰续,妾曰纳,正名分也。娶孀妇不出,但书生卒;有子则书;守节及贤能则书,纪实也。妇被出及别适不书,与庙绝也。未娶者不得立继,以无母则何有子也。9、祖父有高风卓行,别立传赞表扬,重尊亲也。
族谱的传承,就是让我们明白,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枝茂。族之大者,如木之有枯荣,水之有溢涸,谱之支岂无富贵贫贱贤愚者乎。谱不详则尊卑齿序之不明,患难而不相顾者多矣。
在各家的家谱上,开篇往往会有这样一句话:“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意思就是说,国家有史书,地方有志书,家族有谱书。
所谓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史书,记载了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传承、支脉。只要家谱做的好,保管的完善,不管多少年之后,你只要翻开家谱,就能知道你的血脉来源了,祖上出过一些什么人物,做过什么事迹。尤其是那些有功名、声势的祖先,更是一个家族后代引以为傲的荣光。
楼主的问题里出现了两个问题,先来说第一个家谱如何更替。
家谱没有更替一说,只能叫续修。常规来说,家谱三十年一修。这个约定成俗的规矩是因为,三十年间,一个家族会产生一两代人,又因为时间较短,可以很好的将上一次家谱修订之后,新出生的人口添录进去,而不会因为时间太过于长久,而出现断代,资料不全的现象。
但是有些人丁不兴旺的小家族,也会六十年才修一次家谱。大的家族甚至会十年修编一次。
续修家谱出了录入家族中新生的后代之外,在家族字辈用完的时候,聚集族人,续拟字辈。字辈对一个家族是极其重要的,只要记得字辈,就能知道你是家族中第多少代子孙了。字辈一般都是四字,或者五言,七绝的方式拟定。和古诗一样,极其容易传颂和记住。
第二个问题,家族中什么人能持有家谱。
这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共和国之前,一个是当下了。
共和国之前,周朝开始施行的宗法制度,在中国上至国家,下至家族,家庭里都被贯彻的很好。一个家族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长子长孙一脉了。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家谱由长子长孙掌管。一般长子长孙也是一个家族的族长。
如果长子长孙一脉绝嗣了,二房就会自动成为长子长孙。如果长子长孙没有绝嗣,但是没落了。其他支系兴旺,出现了人物。族长之位就可能易位。
一般在大族之家,长子长孙都会受到优待,念书的话,都会首先考虑长子长孙。因此长子长孙往往也背负着振兴一个家族的巨大责任。
小家族,主要就看谁念过书,念过书的会对家谱持有权具有优势。因为家谱这个东西,没有文化的话,你就弄不懂。一旦家谱被毁,一个家族的历史也就无从寻觅了。但是长子长孙会有比较大的发言权。
而且,以前家谱是不能给外人看的,族人也只能在祭祖的时候,看一看。有些拥有老家谱的家族,还会每年把家谱拿出来晒谱(怕虫蛀,发霉烂掉)。
当下这个时期,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法制度已经散架了。不仅女儿可以入谱(以前女儿是不能进入家谱的),而且只要是家族里的男丁单门立户了,你对家族有认同感,都可以得到一本家谱。现在长子长孙在家族之中也不具备优势了,取而代之的是家族里的强人,能人,会被推举为家族的族长和领导者。
但是当下,宗族文化虽然有复兴的趋势,但是以前的那种家族文化,已经不具备了生存土壤,濒临涣散。家谱的传承和延续,也面临着不少的难题。
印象中,过去人们的做法是传男不传女,传长子长孙不传给其它子孙。
我想这个做法应该是本老黄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零零后们都是在“只生一个好”的号召下出生的,绝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好多家庭都不可能再按照这个传统说法将宗谱一代一代照搬下去了。
时代变了,家庭关系、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很多老做法也只能随时代的改变而进行改变!
现在究竟怎么做,相信目前还没有谁搞出了个硬性规定,那就只能是各行其是了。我觉得有后人的家庭就传给后人,没后人的家庭就传给侄男侄女或者宗族的后人。因为现在续谱男女均入谱,同族非同族也可联合起来续谱,因此,有些陈谷子烂米的东西恐怕得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