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学习的孩子总是恋家,打电话就哭,父母要怎么办?

在外学习,意味着孩子离开温馨的家,要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启学习和生活之旅。这个时候,孩子出现恋家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笔者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那会儿刚上初一,学校在镇上,早上骑自行车去,中午带饭,傍晚放学再骑车回家。头一个星期,只要到饭点,一边吃着妈妈做的饭,一边掉眼泪,心里会感觉空落落的。还有就是高中完全成了住宿制,一周回一次家,每次离家返校都特别不想走。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恋家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短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不愿离开,并不会对学习这个核心事件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像题主说的,孩子总是恋家,每次打电话都要哭,鉴于频繁性和长期性以及表现的激烈程度,家长就需要仔细分析到底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由于题主并没有具体说明孩子的年龄、性别、学校和上学等基本情况,我按照自己的思维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参考一下。
分离焦虑。大家都知道,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突然脱离家人寸步不离的呵护,会非常抗拒去幼儿园,最常见的就是哭闹不止,对“幼儿园”这三个字避之不谈。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是因为突然的社会环境的介入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这种焦虑并不是幼儿们的专属,它客观存在于每一次新旧环境的切换当中,只不过因焦虑主体主观意志的调控而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已。
自理能力差。《变形记》中的刘思琦,吃饭需要二姨喂,衣服需要妈妈帮着穿,剪脚趾甲和穿袜子的任务则落在了姑姑身上。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这样的孩子在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足够的甚至说是丝毫的自理能力,等到需要离开家人的照顾,独立走向学校和社会时,就自然会头疼发怵。
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孩子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少了向家人表达自己情感的直观环境,孩子不便于及时宣泄内心的每一份情感,父母也不能及时给予回应,倘若累积的感情长期没有合理的宣泄方式,就给孩子造成一定心理负担。
社交恐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们日常的很多社交行为都被网络所代替;家长要么忙于工作,要么专注于手机、平板,花在和孩子认真沟通、带孩子走出去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常常被以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打发,错失了很多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和他人相处、发现美的能力得不到开发,渐渐地就越来越害怕接触新的社会,害怕新社交。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加上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处理矛盾和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在突然降临的新环境下,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哪哪都适应不了。
心理预期与实际学习效果落差。孩子到一个新的学校,考虑是升学、转学等的需要。他的肩上必定是背着自己、父母甚至更多亲人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可是,等到了新的学习环境中,学校硬件环境变了,周围的人际圈变了,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变了,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是会受到影响的。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效果步调不一致时,会产生落差感。
校园霸凌。近几年,关于校园霸凌的报道层出不穷。校园霸凌不仅形式多样,有言语的、行为的,还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连幼儿园也会有霸凌现象。对受害者而言,校园霸凌不仅会带来身体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远,必须重视。
来自教职员工或者同学对身体的侵犯。这也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有时候,恶魔就在身边,但是由于受到胁迫或羞于启齿,孩子会选择隐忍。调查显示,这种身体侵犯对受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一点儿也不亚于校园霸凌的影响。
其实,孩子出现题主所说的情况可能就是由这些原因引起,但是又不一定局限于此,需要家长更加耐心地去发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单从上面分析的这些方面来看,当孩子内心产生了焦虑,他势必会感到被孤立,没有安全感,在新环境面前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自信,倘若再受了不公正对待,身心都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如果未能从家庭获得足够的慰藉和鼓励,那么,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就会受阻,同时这些负面的元素还会让他逐渐厌弃学校,厌弃上学,严重时甚至会厌弃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放下家长心态,接纳孩子的情感及表达。当孩子向父母流露出自己对家的思念时,父母不能表现得毫不在乎,或者嫌弃,而要放下家长式的权威,允许并接受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觉得他没有被抛弃,父母还是像以前一样爱自己。
主动关心,让情感有依赖。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外都是报喜不报忧。这就需要父母主动地去关心孩子,方便的时候主动给他打个电话,了解孩子的近况,鼓励孩子经常与自己进行交流,让孩子充分感觉到,无论何时,家才是他感情依赖的坚强后盾。
及早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终归要长大,父母终究要老去。家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端和重要阵地,自理能力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基础的生存能力。父母要放开手,不嫌麻烦不嫌慢,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初期给予指导,后期进行监督,逐步推进。同时,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做家务的机会,培养自我存在感和家庭责任感。
提前去学校及校园附近体验环境。为避免孩子因为新环境的介入而产生分离焦虑,父母可以带孩子提前去学校及校园附近做体验,就硬件环境和可预见得到的问题展开交流,来让孩子提前对自己将要生活的校园环境有一些基础的接触,而不是抵触。
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大学城也是不错的去处,既开阔眼界,又接触到不同的社交圈,为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新鲜事物。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不同的人和物,树立信心,勇于尝鲜和挑战,树立自信心,形成正向循环。
合理降低预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某件事情进展得不尽如人意时,前期的期望越高,后期的失望就越大。孩子新接触一个环境,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并获得成长。所以,在孩子学习成绩的改善上,我们不能把期望设置得过高,而是要合情合理,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多个便于执行的小目标,等每个小目标都实现了,那离大目标还会远吗?
结果不满意时,注意力多集中在过程上。人的一生路很长。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将面临不同的困境。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如果结果没能达到预期目标,那可以鼓励孩子从失败的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思维,求得更多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还会自信从容,增强抗挫折能力,并为以后少走弯路奠定好的基础。
教导孩子有困难向外界求助,树立法律意识。要提前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受到他人侵犯,不害怕,不妥协,而是要勇敢地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永远和他在一起。同时要勇于向社会求助,绝不助长侵犯行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父母只要耐心倾听,用爱关怀,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祝好运。
育儿路漫漫,其修远兮。一键关注@婷婷妤丽的孕育感悟 ,一起探究育儿新法。
父母安慰他,给他鼓励让他早点独立长大走向社会
管教孩子的事!我说不好!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你自己的孩子,应该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孩子喜欢什么事物,不喜欢什么事物。现在是多大年龄的孩子,在哪里的上学,学的哪些文化,学的什么技术。学校是个什么水平的学校,对孩子的安全管理怎么样。摸清这些情况后,在问问孩子,想家里什么,为什么哭,是不是和同学或老师有点矛盾。在和老师和孩子沟通。以事论事,妥善处理。为孩子以后上学,解除心理障碍,创造好的环境……
现在的普遍孩子成熟早……变化快……承受能力差……只要你用心……自己的孩子应该好管理……
人总要学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