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头吸铁勺”、“蒙眼识字”、“量子波动速读”,普通人一眼识破的骗局,为啥家长觉得可信?

首先说这样的骗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但是有需要说明就有其合理性。
骗子是利用了家长的哪些心理呢?
1、育儿焦虑的心理。
究其深层次的焦虑来源,还是网络,网络上对于阅读重要性的分析扑天盖地而来,家长恐慌。
其实每个孩子是怎么样的一朵花,该采取怎么样的字样方式,只有你懂,一千个孩子就是一千个哈姆泪特。你的孩子你最懂,排除一切焦虑,制定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进程才是王道。
2、误解了大语文概念。
教育部语文新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增加的阅读篇目,以及阅读层次的分类,都是一个渐进的,被一些骗子机构偷换概念,制造高考恐慌,未来恐慌,让家长上当。
3、家长本来没有阅读习惯。
家长不爱阅读,不了解阅读背后的规律,错误的认为阅读是可以速成的行为。
阅读是渗透性行为,即使孩子真能记得住那么多内容,又有什么用,他并不能消化呀。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1、静下心来,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制定阅读计划
2、减少课外班的负担,把时间分出来抓阅读
3、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解决不爱读书的习惯
4、家庭中制造阅读的氛围,最好父母能一起阅读
5、断其网络,收其手机,想要探索的世界从书里去获得
6、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冷静的分析阅读的重要性。
谢邀!
这些把戏就是抓住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切和期望的心理。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家长为了孩子,都想好运降临到孩子身上。希望各位家长不要盲目跟风,相信科学。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家长爱子心切的心情。而骗子们往往利用这一点在各种领域寻找突破口。学习和能力就是最常见的突破口。骗子会利用家长的心理作用,对培训教育做无限的夸大描述。例如“蒙眼识字”、“量子波动速读”。以常人的思维逻辑去判断,很容易就能识破。蒙眼识字、量子波动速读(俗称的五分钟内阅读10万字)那也不是学盲文,蒙眼怎么去看。但是当你换位去思考时,一切却又说的通了。家长的想法很简单,为了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能力提升,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所以。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应当理性的去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不给骗子可乘之机。不要让爱子心切这样的心理作祟。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去给孩子安排学习时间。不要盲目的跟风,让我们不成熟思考方式带跑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心理需求,望子成龙的心态在作祟。事物都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衡量,